首页
会员中心
到顶部
到尾部
国内新闻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政策之发展方向

时间:2014/4/22 9:11:25  作者:网络  来源:网络转载  查看:42  评论:0
内容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改革的深入,新型城镇化成了保持社会经济发展增速的驱动力和地方政府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导方向,在这一变革浪潮之下,农民,作为土地的主人,在逐步失去自己的农村家园,转变为新型城镇居民,他们的衣食住行、就业、养老等成了时代变革中的一道道难题,其中的养老问题更...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改革的深入,新型城镇化成了保持社会经济发展增速的驱动力和地方政府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导方向,在这一变革浪潮之下,农民,作为土地的主人,在逐步失去自己的农村家园,转变为新型城镇居民,他们的衣食住行、就业、养老等成了时代变革中的一道道难题,其中的养老问题更是影响社会发展稳定的重要因素。如何建立起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切实解决这一新型居民群体养老问题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有效调动农民响应新型城镇化的积极性、主动性,切实实现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是摆在我们党和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而推行了四五年,已在全国普遍开展的新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政策,从一经开展,就显示出与城镇化建设极不适应的情况,面对这一困境,新型城乡养老保险该何去何从?

  新型城镇化对农村社会的冲击及产生的影响

  新型城镇化对农村社会最直接的冲击是农民土地被征占,农民不能再依靠土地获取收益,传统的靠土地种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维持家庭生计甚至养老来源的方式已不复存在,这对已满60周岁以上年老的农民来说,只有现行的新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政策提供的每月55元的基本养老金和子女偶尔的孝敬来维持生活。而对年轻一代的农民来说,自己老人的养老现状和本身文化素质不高、无特长和技能、无稳定的工作岗位、无力承担长期高额的职工养老保险缴纳费用,使他们对自己未来的养老问题更是忧虑不堪。这样的困境不但深深的困绕了农民,更直接的造成了我国目前的新型城镇化遭遇了来自这一群体的诸多阻碍和挑战,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不得不把主要精力和力量用于征地拆迁、农民安置等相关工作上,极大地影响了政府的行政能力,不断地产生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和问题。

  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现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政策面临的挑战

  在新型城镇化造成的农村社会困境之下,我国现行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对农民的养老又能发挥出多大作用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先来分析一下目前施行的情况,笔者从这一政策开展就从事城乡居民养老参保和缴费管理及日常业务工作,所工作的乡镇参保率根据上级下的任务,每年都保持了95%以上的参保率,但根据有关实际数据进行分析,得到了以下统计结果:全镇2013年实际应参保人员31000余人,实际参保人员26987人,综合参保率约87%,其中35周岁以上应参保人员参保率约为97%,35周岁以下应参保人员参保率约为33%;在16—59周岁已参保缴费人员中,35周岁以上人员占比77%,35周岁以下人员占比23%。从以上数据可心看出,该镇参保覆盖率还是很高的,但明显的是,年经一代的参保率相对很低,而且还有很多因素人为的提高了参保率,换句话说,农民的自觉参保意识并不如数据体现的那么高,有一个现象或能说明,该镇在一个村开展过银行代扣代缴业务,由参保人直接将参保金存进代扣银行账户,再由银行与相关部门完成缴费业务,但主动存款的参保人员不足该村参保对象的10%,结果不得不改为上门征收。

  究其原因:一是城镇化的后果是农民没有了土地,也就失去了直接的经济来源,而现行的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过低,按老百姓的说法,一个月才55元,买一个月的口粮都不够;二是在城镇化浪潮的席卷之下,年轻一代大都在外务工或创业,收入相对较高,过低的养老金水平、较低的缴费标准和对政策稳定性、物价上涨等因素的担忧,使他们的参保意愿极低;三是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政策的推行,主要是一项政治任务,政府部门逐级下达参保指标,各项奖惩措施一级级的落实下去,加上村级干部的人脉关系的作用和采取一些强制性措施,把相当一部分群众被动地动员参了保,造成弃保、脱保率很高,因此参保率是一种虚高,并不是农民参保意愿的真实体现;四是有更高养老待遇的职工养老保险,使年轻一代更愿意参加这一险种,但收入和工作岗位的不稳定使他们望而却步;五是现行的养老保险运转机制不够科学规范,参保缴费管理模式不够阳光,出现了一些影响群众参保积极性的问题,譬如不能在网上提供参保业务查询平台,参保人不能方便地查询自己的参保缴费状况,在缴费管理中,由于要求机打收费发票,收费人员收取参保金有不少是在田间地头,不能当场开具收据,甚者由于没有当场登记造成了漏报,导致参保人当年参保信息未录入系统,使参保对象脱保,有的村干部未把收取的参保金及时上交,也造成了资金流失风险,如此等等细节性问题极大地影响了养老保险政策在群众中的信任度和参保积极性。

  基于以上分析,现行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政策是不适应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必须进行新的探索和改进,切实解决好城乡居民、特别是因城镇化建设土地被征占农民的养老问题,助力以城乡一体化为目标的新型城镇化建设。

  我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政策的发展方向

  在城镇化建设背景下,城乡一体化也是养老保险政策的必然要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应极早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政策并轨,实现一个管理统一的养老保险体系,提高城乡居民参保人员年满60周岁待遇领取水平,避免使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继低保政策之后,成为又一社会最低生活保障体系。一是要建成一个统一的服务系统,使参保人可以自由选择参保险种和参保地;二是改变现有个人养老金领取计算模式,个人缴纳参保金除以“139”后每月领取的个人养老金金额实际很低,极大地影响了群众的参保积极性;三是在国家财政能力可负担的情况下,根据物价水平不断提高基础养老金水平,目前每月55元的基本养老金水平比低保的领取水平还要低很多,群众无法理解、无法接受。

  改变缴费档次和缴费模式,建立科学规范的参保缴费平台。目前,缴费档次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群众的参保积极性,特别是相当一部分因城镇化建设土地补征占手中有大量现金的农民和外出务工、创业的年轻人员,认为目前实行的100元到800元的年缴费档次太低,可以提高到最高3000元左右的缴费水平。其次,现在很多地方的参保缴费方式沿袭了传统的征缴方式,由村干部上门征收,存在很大的管理缺陷和资金安全隐患,应该统一实行部分地方开展的服务外包方式,实行企业化运作模式,将相关业务发包给有资质的企业运作,使管理更加科学规范,也更能赢得群众的认可和积极参与。

  在特殊群体中开展有针对性的养老保险业务。一是在城镇化建设中的既得利益者,比如土地被征占的农民,手中有大量的现金,这些资金掌握在他们手中既不能进行增值性投资,又有很大的流失风险,可以在这部分对象中开展一次性参保缴费业务,由国家为其保障资金安全,又提供了一份养老保障;二是针对外出务工人员和创业者中,由于资金或收入不稳定影响其参加职工养老保险积极性的,可制定弹性的和灵活的养老保险政策,为其参保提供可选的渠道。

  养老保险政策的延伸性发展。影响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政策社会效应的因素不但来自与这一制度本身的不足,还与国家其他养老体制的发展紧密相连,在提高养老保险待遇的同时,如果养老环境得不到改善和提高,也会影响到养老保险政策的施行。如关系到老年身心健康的文化娱乐设施、疗养场所等及收费水平、提供服务能力、制度保障等,都会影响到群众的参保积极性,因此,必须把我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纳入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体系中来对待和发展,这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属于国家顶层制度设计。

  

出处:盘锦市居家养老服务平台

网址:http://www.2222110.net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网址

Powered by OTCMS V2.6